事實上,這張圖描述的即是近代天文物理學二體問題中有名的「中心差」(equation of the center)。
要推導接下來的式子其實步驟很多,以筆者的參考書籍【Methods of celestial mechanics】就花了$17$頁左右的篇幅,就科普文的來說不太適合,真要推導也只會變成抄書而已。筆者在此就簡單介紹幾個重要的步驟,以及會運用到的一些定理,若讀者有興趣可以直接前往閱讀。
我們的目的是要簡化「真近點角減平近點角」,但直接展開不容易,透過一些輔助會簡單得多。因此在介紹前,要先讓大家認識克卜勒方程式(Kepler's equation),乍聽之下是大家熟知的克卜勒定律:橢圓軌道、角動量守恆、公轉周期平方與軌道半長軸立方成正比,但其實克卜勒方程式指的是另一條有名的方程式,也是一條與描述橢圓軌道有關的方程式:
為方便說明,地球軌道非真實比例 |
克卜勒在此引入了一個圓心O的輔助圓,假設在想像中的情況下行星以等速率圓周運動繞圓心O公轉,而當行星從「近日點」以等角速度行進至圖中的位置(圖中之「等角速度」)時,在相同時間內,若地球以按照克卜勒定律的方式運行,則會運行到圖中「地球」的位置。從地球向線段(O-近日點)做垂線並延伸至該輔助圓,可以得到點P。圖中的$\angle$地球-太陽-近日點稱為「真近點角」(true anomaly),$\angle$等角速度-O-近日點稱為「平近點角」(mean anomaly),$\angle$P-O-近日點則稱為「偏近點角」(eccentric anomaly)。
推導之後可得克卜勒方程式: \[ M = E - e \sin E \]
上式中的$M$是「平近點角」,$E$是「偏近點角」,$e$則是「離心率」即橢圓方程式:$\frac{x^2}{a^2} + \frac{y^2}{b^2} = 1 $ ,其中離心率即為 $ e = \sqrt{1-\frac{b^2}{a^2}} $。
這裡引入了一個「偏近點角」,透過偏近點角,將這些週期函數做傅立葉級數展開會比較容易些,同時我們也需要運用「真近點角$T$」與「偏近點角$E$」的關係:\[ \cos T = \frac{\cos E - e}{ 1 - e \cdot \cos E} \]
有了這幾個式子,我們可以對這些週期函數做傅立葉級數展開,即大家可能熟知的技巧: \[ \begin{align*} &f(x) = a_{0} + 2 \sum_{1}^{\infty} a_{p} \cos px + 2 \sum_{1}^{\infty} b_{p} \sin px \\ &a_{0} = \frac{1}{ 2\pi} \int_{0}^{2\pi} f(x) \,dx \\ &a_{p} = \frac{1}{ 2\pi} \int_{0}^{2\pi} f(x) \cos \,px \,dx \\ &b_{p} = \frac{1}{ 2\pi} \int_{0}^{2\pi} f(x) \sin \,px \,dx , p = +1, +2 ... \infty \\ \end{align*} \]
如果要繼續推導下去讀者可能會看得有點累,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前往筆者的參考書籍【Methods of celestial mechanics】$60$頁至$76$頁查閱。 若展開到 $e^7$,偏近點角$E$可對平近點角$M$展開成: \[ \begin{align*} E= M &+ \left( e-\frac{1}{8}e^3 + \frac{1}{192}e^5 - \frac{1}{9216}e^7 \right) \sin M \\ &+ \left( \frac{1}{2}e^2 -\frac{1}{6}e^4 + \frac{1}{48}e^6 \right) \sin 2M + \left( \frac{3}{8}e^3 -\frac{27}{128}e^5 +\frac{243}{5120}e^7 \right) \sin 3M \\ &+ \left( \frac{1}{3}e^4 - \frac{4}{15}e^6 \right) \sin 4M + \left( \frac{125}{384}e^5 -\frac{3125}{9216}e^7 \sin 5M \right) \\ &+ \frac{27}{80} e^6 \sin 6M + \frac{16807}{46080}e^7 \sin 7M \\ \end{align*} \] 再根據偏近點角$E$與真近點角$T$的關係,最終真近點角$T$對平近點角$M$若展開到$e^7$則成: \[ \begin{align*} T = M &+ \left( 2e - \frac{1}{4}e^3 + \frac{5}{96}e^5 + \frac{107}{4608}e^7 \right) \sin M \\ &+ \left( \frac{5}{4}e^2 -\frac{11}{24}e^4 + \frac{17}{192}e^6 \right) \sin 2M + \left( \frac{13}{12}e^3 -\frac{43}{64}e^5 +\frac{95}{512}e^7 \right) \sin 3M \\ &+ \left( \frac{103}{96}e^4 - \frac{451}{480}e^6 \right) \sin 4M + \left( \frac{1097}{960}e^5 -\frac{5957}{4608}e^7 \sin 5M \right) \\ &+ \frac{1223}{960} e^6 \sin 6M + \frac{47273}{32256}e^7 \sin 7M \\ \end{align*} \]
因為真實的行星軌道的離心率都非常小接近0,因此上式中 $e^2$之後的數字都會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,也就會變成: \[ T-M = 2e \sin M \] 即「真近點角減平近點角」會非常近似sine(正弦函數),最大最小值皆為 $2e$。
為方便讀者想像,下圖是以假設地球公轉軌道為離心率0.833的軌道所做出的圖形:
因為離心率很接近1,這時候上面式子各e的次方項就不太能省略了,所以如果將「真近點角減平近點角」對時間做圖會畫出下面的圖形:
但地球真實軌道的離心率僅有0.0167086,很接近正圓,如下圖:
這時候$e^2$之後便能省略,也因此「真近點角減平近點角」對時間做圖就會畫出如上述所說的sine(正弦函數)的圖形了!
也可以看到最大最小值確實是$\pm 0.0167086 \times 2 =\pm 0.0334172 $。
這就是【太陽運動 (1):史書中暗藏的正弦函數】中,所畫出的正弦函數的來源了!
花了不少時間,我們終於解惑了神祕的圖形是怎麼來的了,詳細的推導過程就請讀者們自行參閱參考書籍了,筆者列的參考書籍僅是其中一種推導過程,筆者看過各種不同的推導方式,當然最終結論都是相同的。
確認以及慢慢可以預測太陽運動的非等速率運動,對於曆法的制定也是非常重要的,除了顯而易見的節氣之外,朔望月也的長度也受此影響,不難想像,在近日點時的冬季,因為地球公轉稍快,月球要回到相同相位的時間需稍久些,因此對太陽運動有更多的認識後朔望月也終於可以慢慢改用「定朔」而非「平朔」了,這部分我們會在日後繼續說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