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篇討論了許多農曆的基本概念,那些概念是幾乎不曾改變的,所以在文中沒有特別強調年代或是源起。但從這篇開始,許多曆法中的定義有隨著時代而慢慢跟著改變,所以之後的討論都會特別強調什麼年代做了什麼改變。
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,便是怎麼定正月。
冬至是農曆中最重要的節氣,農曆是個陰陽合曆,主要是想觀測、推測日月的走向。因為觀察了太陽的規律,而定出了節氣,節氣從冬至開始,以冬至為準,算到下一個冬至,中間間隔的便是一個「回歸年」。
而之前提過,我們可以再複習一下,農曆根據中氣定月,也是從冬至開始,含有冬至的那個月稱為「子月」,依序排下來。
冬至 | 小寒 | 大寒 | 立春 | 雨水 | 驚蟄 | 春分 | 清明 | 穀雨 | 立夏 | 小滿 | 芒種 | 夏至 | 小暑 | 大暑 | 立冬 | 處暑 | 白露 | 秋分 | 寒露 | 霜降 | 立冬 | 小雪 | 大雪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 中氣 | 節氣 |
子月 | 丑月 | 寅月 | 卯月 | 辰月 | 巳月 | 午月 | 未月 | 申月 | 酉月 | 戌月 | 亥月 |
那哪個月當成「歲首」也就是農曆「正月」呢?
在夏商周以前的曆法現存已不完全,只能從一些記錄和文字中勉強推知,
【史記卷二十六曆書第四】:「夏正以正月,殷正以十二月,周正以十一月。」
這是以司馬遷當時的定義所寫的,而當時的定義與現代一致。夏朝時以現在的正月(即寅月)當正月,商朝以現在的十二月(即丑月)當正月,周朝時以現在的十一月(即子月)當正月。
秦朝的時候有點亂,改用亥月當歲首,但稱子月為正月,又為了避秦始皇即秦王「政」的諱而改稱「端月」(司馬貞【史記索隱】:二世二年正月也。秦諱正,故云端月也。) 漢武帝時頒布了太初曆,再定寅月當正月,跟夏制相同一直沿用至今,因此目前的農曆又稱為夏曆便是因為沿用夏制。之中只有王莽與魏明帝改過殷正,武則天與唐肅宗有用過周正,除此之外到目前皆是使用「寅月」當正月。
對照上表,寅月即為含有「雨水」的那個月。我們來看看今年的月曆吧,也一樣是從氣象局網站下載的:
沒錯,正月含有「雨水」這個節氣!
所以回到標題的問題,為什麼現在的農曆正月是農曆正月?因為定好了「冬至」之後決定了「子月」、「丑月」、「寅月」等月,最終再以「寅月」為農曆「正月」。
因為這個定義在漢代前改朝換代時便會更改,而且在春秋戰國時代甚至有自己的曆書不一定會參照周天子,所以當讀到古詩詞或史書記事時,一定要特別注意記錄下來的月份是使用哪個定義下的月份。
有幾個常見的例子:
|
---|
春秋跟後來我們比較常見的紀傳體史書不同,是編年體的史書,逐年月記載最重要的事。魯成公上位時,其父魯宣公剛過世,二月時「葬我君宣公」,但這裡還特別記載了該月「無冰」。若以我們現在曆法的觀點來看,農曆二月差不多是現在西曆三月的時候,這時候河水沒結冰可能不是什麼特別事。原因在於這裡用的是周正二月,周建子以子月為正月,所以這裡的二月是丑月也就是現在的農曆十二月,農曆十二月如果河沒結冰就比較特別值得記載了。
還有許多有名的例子,但其中最混亂的大概是下面這首詩經的詩了,一首詩裡面混著兩種曆法,詩很長,我們看前幾句就行:
【詩經.豳風 七月】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 一之日觱發,二之日栗烈,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! 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舉趾, 同我婦子,饁彼南畝,田畯至喜。
|
---|
裡面的七月和九月是夏曆,夏曆的定法跟現在一樣,所以也就是現在的農曆七月和九月。一之日、二之日等是周曆一月、二月等,周曆建子以子月當正月,所以詩中的一之日、二之日、三之日、與四之日分別是現在的農曆十一月、十二月、正月和二月。解析這首詩的人眾多,在此就引用顧炎武【日知錄】的句子:「豳詩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,凡言日者皆周正,一之日觱發,二之日栗烈,三之日于耜。傳曰,一之日周正,二之日殷正月,三之日夏正月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