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氣是農曆中的重要成份,就算不熟悉農曆的人,也會知道有二十四個節氣,或常聽到節氣如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、立春、清明等。但事實上,節氣不僅僅是農曆中的一部分,更是建構農曆非常重要的元素,沒有節氣的存在便無法架構起農曆。
接下來會有一連串的文章討論節氣:從節氣最早可能的由來,到農曆如何利用節氣定義農曆月,節氣定義的慢慢修正,以及如何推測節氣的日子。
提到節氣的由來,真實的來源可能已不可考,史料上最早的記載是來自成書於西漢初年的【淮南子.天文訓】:
斗指子則冬至,音比黃鐘;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,音比應鐘;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,音比無射;加十五日指報德之維,則越陰在地,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,陽氣凍解,音比南呂;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,音比夷則;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,音比林鐘;加十五日指卯中繩,故曰春分則雷行,音比蕤賓;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,音比仲呂;加十五日指辰則穀雨,音比姑洗;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則春分盡,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,大風濟,音比夾鐘;加十五日指巳則小滿,音比太蔟;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,音比大呂;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,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,音比黃鐘;加十五日指丁則小暑,音比大呂;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,音比太蔟;加十五日指背陽之維則夏分盡,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,涼風至,音比夾鐘;加十五日指申則處暑,音比姑洗;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,音比仲呂;加十五日指酉中繩,故曰秋分雷戒,蟄蟲北鄉,音比蕤賓;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,音比林鐘;加十五日指戌則霜降,音比夷則;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維則秋分盡,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,草木畢死,音比南呂;加十五日指亥則小雪,音比無射;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,音比應鐘;加十五日指子。 |
---|
文中的「加十五日」其實非常不精確,也因此在現存有史料的曆法裡不使用「加十五日」來類推之後的節氣,這在其他的文章中會說明。
文中的「斗」指的是北斗七星,而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,稱為「斗建」。【漢書律曆志】也提到:「日至其初為節,至其中斗建下為十二辰。視其建而知其次。」
先讓我們看看北斗七星是怎麼指向的。以下影片是用星象軟體 Starry Night Pro 8.0 模擬西漢時期長安的星象,年份起始點設的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出生年西元前145年,時間設在每晚9點左右。如果時間固定在此時,每日固定觀測北方的星象,我們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指向會隨季節而改變,影片上方可以看到日期。
這是面對北方時抬頭看到的星象,所以畫面的正下方是「北方」,右手邊是「東方」,左手邊是「西方」,畫面正上方是往天頂的方向之後便會往頭頂正後方繼續,因此正上方指向的是「南方」。當日期到了三月時,可以看到斗柄指向右邊(東方),六月時指向上方(南方),九月時指向左邊(西方),而到了十二月冬天時指向下方(北方)。如此周而復始、年復一年。
那文中的「斗指子則冬至」是怎麼回事?
從何時開始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方位已不可考,翻閱史料都沒有很明確的記載,很可能已經約定俗成了。在此只講結論:以北方定為「子」,往東方下去依十二地支排序,東方為「卯」,南方為「午」,西方為「酉」,如下圖:
拫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即所謂的「斗建」,隨著季節,冬至「建子」,春分「建卯」,夏至「建午」,秋分「建酉」,十二地支因此默默地與「年」或「季節」聯繫上了關係。
以上所述可能不一定是地支與季節最初的連結方式,可能只是連結方式之一。至於這季節更迭或節氣改變如何幫助建構農曆,會繼續再之後的文章繼續說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